天人合一,变土为金
——陆慕御窑金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
为了更深层次地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慕御窑金砖的传承与发展,2017年7月3日早上9点,我们团队实地来访了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。
下了公交车后,我们步行了两公里才来到了苏州的郊外,陆慕御窑金砖厂的所在地。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天下第一砖,不愧是明清朝皇宫御用金砖,威武霸气。
征得门卫的同意,我们欣喜的顺着道路往金砖厂里走,走着走着,便看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砖瓦堆砌在道路两旁,有长条形的,有平板形的,还有瓦砾形的,总之看得我们眼花缭乱,还有工人在整理,卸载装车,挥汗如雨。接着,我们走到了厂房,依次看到了选泥,练泥,制胚,装窑,烘干,焙烧,窨水,出窑等制作工序。经过询问才知道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,工序多达二十余道道道工序,环环紧扣,一道不达,前功尽弃。
走到窑炉前,我们采访了一位阿姨,问了这道工序有什么特别之处,她说道,加热炉中燃料要用稻壳,松木柴,小麦秸秆等,烧制时便于控制温度,并且连续加热四个月金砖才能出炉,采用阴火和阳火交替加热,可以使砖内的水分充分排除而不至于产生过多气孔。另外加热的时间和温度也是大有讲究。
走着走着,我们看到了一位工人对金砖进行着修补,他说到,金砖的良品率非常低,大概只有16%左右,在每个工艺流程之间,由于手工生产,难免产生瑕疵,所以要用特定的材料对它修复,最终在金砖表面刷上一层桐油,可以使得金砖的表面和性能有了更好的改善。
最后,我们来到了厂里的展览馆里,热情的解说员带我们参观并解说了有关金砖的历史进展,继承与发展等。陆慕御窑金砖从明代永乐年间便有了,至此已600多年历史了。一块金砖成品制作周期至少一年,并且与24节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对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