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福明,男,汉族,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一直从事冶金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。先后为冶金工程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讲授了“高温氧化物物理化学”、“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”、“冶金熔体”、“近代冶金与材料研究方法”、“材料化学”、“金属材料及热处理”、“金属学”、“科技英语”、“冶金工程专业英语”以及“钢铁材料组织性能控制”等10多门课程。已培养毕业了21名博士,75名硕士。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,获原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;获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,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;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;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210多篇,编译著3部。2008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科技奖。曾担任攀枝花钢铁公司的外聘专家,“建龙”特聘教授,入选内蒙古自治区“草原英才”计划;中国稀土学会聘请的专家组成员;中国稀土学会第5届火法冶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中国稀土学会钢中稀土应用技术委员会委员;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非调质钢学术委员会委员;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钢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委员;《稀有金属》中英文编委。
(1) 基于Factsage与Thermcalc等热力学商用软件,进行高品质合金钢的成分设计与热处理工艺实验研究,提高了若干种特殊钢(弹簧钢、帘线钢、锅炉管T91等)的性能,一些结果在企业中得到应用
l 提速列车用Nb-V复合微合金化弹簧钢60Si2CrVAT成分设计与热处理优化,解决了其韧性不足的问题。该成果发表在《材料热处理学报》、《北京科技大学学报》等期刊上;
l 在国内率先采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,研究顶渣--钢液与钢液—夹杂物之间的局部平衡,得出对于帘线钢、汽车用气门弹簧丝钢、多晶硅切割钢丝用钢控制夹杂物在塑性区时钢液的氧、铝等关键元素含量的范围,该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《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》等期刊上,并且已经应用在某企业的生产实践中;
l 第5代高强锚链用钢的成分设计与热处理工艺优化,解决了它的屈强比不合格问题(应该小于0.92),使某企业能够生产这种高强锚链钢,替代了进口。该成果发表在《北京科技大学学报》、《材料热处理学报》等期刊上。
l 锅炉管用钢T91、工程机械用钢WQ960以及海洋工程用钢等钢种的国内用户主要依靠进口,本课题组与有关钢厂合作,采用Therm-calc热力学软件,计算了这些钢种的多元合金体系的相关系,并且结合试验,优化了热处理工艺参数。解决了这些钢种的国产化问题。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《材料热处理学报》、北京科技大学学报》等。
(2)采用Procast软件以及结合实验,研究硫元素在铸坯中的分布与冷却工艺的关系,把研究结果应用于开发高、中硫易切钢的MnS的控制中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《ISIJ International》《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》等期刊;